新華社北京3月10日新媒體專電 3月8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說,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guān)涼山州“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著村民們的出行狀態(tài),感到很揪心。當了解到當?shù)亟诵碌蔫F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當前脫貧工作,關(guān)鍵要精準發(fā)力,向基層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繡花”功夫。
在中西部貧困地區(qū),在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的地方,像涼山州這樣的“懸崖村”還有不少。扶貧進入攻堅階段,挑戰(zhàn)“懸崖村”、啃下“硬骨頭”,正是當前扶貧攻堅的一項重點工作。
古路村:從懸崖之路到“云中漫步”
大渡河水奔騰向前,古路巖山壁立千仞。在四川省漢源縣,至今還有一個沒通公路的村落——永利彝族鄉(xiāng)古路村,村這頭連著省道,村那頭已是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頂。

2月16日在古路村拍攝的為方便村民出行新修建的索道。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攝)
古路村目前有100多戶400多名村民居住生活。這個老村以前很貧窮、落后、封閉,2003年前,人們上下山全是從懸崖上爬“天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懸崖村”。
2012年,當?shù)卣鲑Y十萬元,老百姓投工投勞,一起打了一條長約8公里、寬不過1米的騾馬道,一度成了村里通達外界的唯一通道。2014年,在多方呼吁和扶貧政策支持下,這條騾馬行走都很費勁的“天路”完成了改造,硬化了路面,鑿上了臺階,成為了一條可供人行走的觀光道。
修了路,游客也來了。近年來,保存了原始風貌的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名氣,逐漸被更多人知曉。探尋原始風貌、感受古路魅力的游客越來越多。當?shù)卮迕裼械霓k起了農(nóng)家樂,有的修了新房,謀劃著未來的發(fā)展。
從去年11月開始,67歲的村民李國恩就和兒子李繼超忙著重修家里老房。目前,這棟100多平方米的平房已基本完工。修房不僅是為改善居住條件,更是為了將來搞旅游。
為了讓村里百姓盡快脫貧致富,全國人大代表、古路村村支部書記駱云蓮比誰都急。她看好古路村依托大渡河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吸引力發(fā)展旅游。經(jīng)她多方奔走,在脫貧攻堅政策推動下,2016年8月,一條跨度750米、在800米高空橫跨的索道建成,讓駱云蓮和村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2月16日在古路村拍攝的騾馬道。 (新華社記者 薛玉斌攝)
駱云蓮說,游客走到山上去,很多人要在山上吃住,山上空氣很好,還有純天然的綠色蔬菜,村里的百姓可以依托旅游賺錢,近來也從旅游上嘗到了致富的甜頭?!肮怕反遄钸m合的就是發(fā)展旅游。將來,游客可以在這里體驗到騾馬道、‘懸崖村’風光、索橋,還有云端上的農(nóng)家度假村?!彼f。
大灣子村:建檔修路搞產(chǎn)業(yè)
乘車去大灣子村,從車上往下看卻看不到路,只看到金沙江。一千多米高筆直的懸崖上,坐汽車像坐飛機一樣。

這是通往四川省金陽縣大灣子村的盤山公路(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大灣子村屬二半山區(qū),是青花椒和白魔芋產(chǎn)區(qū),卻是四川省金陽縣蘆稿鎮(zhèn)唯一一個貧困村。全村共有5個村民組856人,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66人。
金陽縣是國家命名的“中國青花椒第一縣”。一般的青花椒麻味素為0.4,而這里的青花椒含量高達0.8。然而,金陽縣副縣長毛勇告訴記者:“有很多投資商,慕名來考察我們的青花椒,但看到道路太險就說‘算了’?!?/p>
要脫貧,先通路。2010年,大灣子村的一條土路修通,但12公里的路就有28個彎,路面崎嶇狹窄,被當?shù)乩习傩辗Q為“天路”。
2015年,國家投資六百多萬元,對路面進行了加寬硬化改造,路面加寬到5.5米。如今,這條路一般貨車都能通行,“懸崖村”也實現(xiàn)了“農(nóng)產(chǎn)品進城,工業(yè)品下鄉(xiāng)”。
經(jīng)過科學研討和規(guī)劃,金陽縣在大灣子村成立了順宏白魔芋農(nóng)民專業(yè)合作社,采取“公司+專業(yè)合作社+農(nóng)戶”的方式,開始大力發(fā)展青花椒林下套種白魔芋,并利用該村資源優(yōu)勢發(fā)展生豬、水果等產(chǎn)業(yè),讓百姓“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兜里有錢裝”。

這是四川省金陽縣大灣子村青花椒和白魔芋套種的扶貧地(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毛勇介紹,專業(yè)合作社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土地優(yōu)先、勞力優(yōu)先”政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山地有多少入多少,愿意入多少就入多少,土地里的花椒屬自己所有,林下套種的白魔芋收益分紅20%。同時,建檔立卡戶優(yōu)先享有在專業(yè)合作社打工的權(quán)力,合作社按1400元/畝的種植管理承包價與村民簽訂合同,讓老百姓靠勞動力掙得工資性收入。
“按10畝地計算,每戶貧困戶掙得的收入在以前青花椒收入的基礎(chǔ)上,增加工資性收入14000元,再加上白魔芋土地分紅6720元,農(nóng)民脫貧的前景光明?!泵抡f。

當?shù)卣疄榱烁纳仆ㄍ拇ㄊ〗痍柨h大灣子村的山路,組織人員在盤山公路上拓寬路面(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一口刀村:異地搬遷換新顏
貴州烏江邊,山高路陡、溝壑縱橫,一口刀村就掛在峭壁上。遠遠望去,多個寨子處在半山腰,高高的山梁形如一把橫放的尖刀;村莊周圍峭壁林立,屬于典型的“懸崖村”。

這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一口刀村村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一口刀村所在的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渠鎮(zhèn),地處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腹地。沒通路前,村里一切東西都是靠人背;從山上到山下,抄小路也要走個把小時。后來,大家花了2年多時間,終于鑿出了一條路,但交通仍很不便。目前,這個一類貧困村有360戶1483人,還有貧困人口148戶470人。
早些年,村民們靠種植為生,收成極少,大多選擇外出務工。上世紀80年代,全村有34戶人,只有1.5畝水田。各家只好輪流耕種,輪不上的就在貧瘠的旱地種點玉米,直到現(xiàn)在還沒輪完。
水田在村民田桂花家門前,她被輪到了一回。“從來沒有出現(xiàn)輪空的情況,所有農(nóng)戶都不會放棄,都要耕種。”田桂花說。
山下烏江滾滾流,山上雨水貴如油?!耙雇泶蚶诐q水,村民深更半夜就下田,雨水來了要趕緊犁田,攪拌泥漿渾水沉淀,只有這樣才能保住水土?!贝逯煊缹W回憶。
一丘水田的遭遇,只是一口刀村人生活貧困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該村的情況引起了當?shù)卣闹匾暋?/p>

這是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一口刀村村貌(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全國人大代表、銅仁市委書記陳昌旭對一口刀村念念不忘。在來參加兩會前,他還趕赴一口刀村蹲點回訪,仔細了解村里的生產(chǎn)生活和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實情況。
陳昌旭說,對“一方水土養(yǎng)不起一方人”的地方,要以跨區(qū)域易地扶貧搬遷為重點,積極引導鼓勵群眾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實現(xiàn)應搬盡搬、多搬快搬。同時,對留下來的群眾要實現(xiàn)從山上搬到山下,從破舊房子搬入條件好的房子,集中居住;要根據(jù)需求加快完善村教學點、衛(wèi)生室等人居環(huán)境條件。
今年1月底,一口刀村首批9戶42人,遷往銅仁城區(qū)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同時,村子里的環(huán)形道路也實現(xiàn)硬化,危房被修繕一新,丹參、軟籽石榴、核桃等產(chǎn)業(yè)也發(fā)展起來。
“絕不能搞數(shù)字脫貧,也絕不是只單單幫助貧困戶,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戶施策,讓老百姓真正有獲得感?!标惒裾f。

貴州省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一口刀村的村民在整理剛剛收獲的糧食作物(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fā)
“懸崖村”是脫貧路上難啃的“硬骨頭”,出路究竟在哪里?這個問題不僅是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guān)注的焦點,更是對各級黨政部門落實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考驗。(采寫記者:王雷、吳光于、向定杰、梁愛平、楊華、劉海)
(責任編輯 石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