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產業(yè)解扣,推動轉型升級
佳縣問大棗 豐收咋豐“收”
本報記者 姜 峰
陜西省榆林市佳縣種棗,土壤氣候,得天獨厚。對這個2014年地方財政收入不足1億元的革命老區(qū)、山區(qū)貧困縣而言,棗就是“命根子”。今年佳縣紅棗產量創(chuàng)歷史之最卻不好賣。為啥棗商不上門收購了?市場背后還隱藏著哪些產業(yè)發(fā)展的難題?記者進行深入調查。
朱家坬鎮(zhèn)·泥河溝村
棗商去哪了
從陜西佳縣縣城溯黃河而上,車行20分鐘,有著“天下紅棗第一村”之譽的泥河溝,便坐落在河西岸的山峁邊。
“今年豐收,連這棵老樹都能打個一百來斤?!闭驹谝恢?300多年樹齡的“棗樹王”下,42歲的泥河溝村民武存存向記者感慨。
隨著生產管理水平的提升,加上天公作美,今年佳縣紅棗迎來大豐收,產量史無前例地達到6億斤,同期增幅超20%。
守著“搖錢樹”,又趕上豐年,老武卻有些著急:“去年這會兒,黃河岸邊盡是陜北地區(qū)收棗的棗商,今年一撥兒都沒看見。”河灘地和山上種著十幾畝棗林,老武家今年打了1萬多斤棗,“只能擱家里晾著,遠近村民都如此。”
棗商去哪了?
“今年經濟下行,沒有足夠的流動資金,銀行不好貸款,民間也不好借錢了?!庇浾咻氜D尋訪到與泥河溝相鄰的朱家坬鎮(zhèn)武家峁村。該村佳縣千年棗園棗業(yè)合作社理事長、59歲的村民武子生從2008年就開始收棗,“收棗前,先得周轉個幾百萬元,一收就是兩三百萬斤,今年也在收,剛收了兩萬多斤,收購價一塊出頭,還得再籌錢或者等回本?!?/p>
銀行為啥貸款難?農村經濟組織規(guī)模小效益低、資產價值不高,多數(shù)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全國如是。
至于在榆林地區(qū)曾“繁榮”一時的民間借貸,“由于市場變化等諸多因素,很多人受到沖擊,現(xiàn)在大家像‘驚弓之鳥’,個個捂緊錢口袋,別說融資收棗,就是收棗賣了再給農戶結款都行不通”,當?shù)匦袠I(yè)人士向記者透露。
“好在咱佳縣棗是制干品種,銷售期長,晾曬糖化后口味更佳”,對家鄉(xiāng)棗頗為鐘情的武存存向記者“打起廣告”,“只是我要出門打工,盼著在家早點出手賣個好價錢?!?/p>
除了坐等棗商收購,難道就沒有其他市場渠道?背后,還隱藏著哪些產業(yè)發(fā)展的不足?
帶著問題,記者走進佳縣林業(yè)局。
縣城·林業(yè)局辦公室
開個“問診會”
仲冬時節(jié),佳縣林業(yè)局副局長杜軍鋒的辦公室“人流如織”。剛從西安趕回老家的陜西佳潤農副產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振華,正在和杜軍鋒談“眾籌賣紅棗”。
恰巧武子生也來辦事。政企農戶到齊,業(yè)內一線“把脈”,為記者開了場“產業(yè)問診會”。
“優(yōu)勢產品少、加工能力弱、市場零碎分散低級,一直是我們力圖解開的制約佳縣紅棗產業(yè)升級的‘連環(huán)扣’?!倍跑婁h感觸頗深。
佳縣棗林面積已達82萬畝,掛果面積就有55萬畝?!叭h27萬人,棗農就有八九萬?!弊孕≡诩芽h長大的朱振華深有體會:種植面積雖大,優(yōu)勢產品卻少。
一個鮮明的對比是:武子生的合作社也種棗,“一個多月前,海南客戶就訂了咱12萬斤,每斤2.4元,高出收購價兩倍多”,武老漢嘴角一揚。
為啥這么紅火?一個,巧打“千年紅棗”的“賣點”;一個,種的是有機棗。
佳縣其實不乏有機棗。當?shù)厥侨珖袡C紅棗認證基地,面積近6萬畝?!暗袌稣J可度有限,普遍被壓價壓得厲害……”杜軍鋒告訴記者。
為啥認可度不高?“現(xiàn)如今,網(wǎng)上都說自己賣的是有機棗,必須拿出證明,消費者才肯花高價買好棗?!敝煺袢A認為。“我們也曾請企業(yè)做過有機棗認證可追溯系統(tǒng),但是維護得不好,鋪不下去……”杜軍鋒坦言。
如果讓有機棗進超市上柜臺,消費者應該更買賬?!伴T檻太高,進不去,”朱振華做過市場調研:“像西安某知名大型超市,陜西分布有六七十家,我打聽過,進店費、自配貨架和銷售人員等成本下來至少要200萬?!倍肆闵⒌膫€體棗商,佳縣本地沒有龍頭營銷企業(yè),有機棗和普通棗都很難打入超市。
“有機棗投入大,一畝管理成本在1000元左右,而普通棗只有600元,”杜軍鋒給記者算了細賬,“如果有機棗價格抬不高,棗農積極性何來?”
那么,就地深加工呢?
佳縣目前有紅棗加工企業(yè)58家,涵蓋烘干、棗酒、飲料、棗醬、棗粉、棗茶、棗片等領域。然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其中,烘干加工一項就占到了90%。深加工產品少、銷量低、品牌叫不響,就地消化能力、產品附加值自然上不去。
最終,“大量紅棗走的仍是傳統(tǒng)收購模式,被一輛輛貨車傾銷到低級市場,還沒批發(fā)完就壞了……”朱振華有些可惜。
可見,“種植、加工、市場”這三要素互相制約,“就是這‘連環(huán)扣’造成棗價低而不穩(wěn)、時而滯銷、任天氣或市場左右”,杜軍鋒和同事們一直在為產業(yè)轉型升級謀出路。
這不,朱振華此行,帶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點子來了。
有人與他不謀而合。
劉家山鎮(zhèn)·閆家峁村
來了“及時雨”
前些日子,從佳縣縣城跋涉40里山路,劉家山鎮(zhèn)閆家峁村,迎來了一批特殊的“采摘客”。
“產地與市場間,存在諸多層面的信息不對稱。”專程從深圳趕來的每天惠集團商學院院長楊武向記者透露,經過與佳縣前期接洽,他此行帶來的不僅是新鮮的電商理念,更將是該集團全國350多家分公司、1.2萬余家便利店以及線上特賣網(wǎng)的O2O模式“大訂單”。
隨著去年10月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計劃”的啟動,越來越多電商開始主動爭奪縣域蛋糕,通過與政府深度合作、渠道整合、去中間化,“農產品進城”愈發(fā)便利。
記者從佳縣林業(yè)局了解到,鑒于“沒錢收棗”,早在10月22日,榆林市副市長就帶隊召集林業(yè)、銀行、企業(yè)、農戶各方在佳縣進行了現(xiàn)場座談,擬協(xié)調銀行向加工企業(yè)、棗商發(fā)放貸款,實施紅棗保護價收購,并由政府免費貼息。
佳縣也在使勁兒?!翱h級4個部門和11個鄉(xiāng)鎮(zhèn)組成了15個促銷工作隊,將帶上企業(yè),赴全國30個城市促銷,并拿出100萬重獎營銷隊伍?!倍跑婁h告訴記者。
市場逐步在理順,令人欣喜。但“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終非長遠之計。產業(yè)想升級,“種植、加工”也必須發(fā)力。
問題又回到如何破解“種植、加工、市場”這“連環(huán)扣”上。
“現(xiàn)在外出務工人員增多、農村勞動力年齡結構趨于老化,紅棗種植面積大不便于管理,所以更應往集約型方向下功夫”,佳縣縣委副書記楊政對記者表示,當?shù)卣谕茝V降低樹體高度、增加優(yōu)果率,“目前平均1萬斤棗里一二級品種在25%以內,未來可增至72%。”
佳縣已經在“解扣”,加工企業(yè)也有了“龍頭”?!敖衲昴瓿酰ㄟ^招商引資,陜西真華萃生物有限公司落戶佳縣,專門生產紅棗濃縮液,”楊政說,“明年投產后,設計能力年消化紅棗2億斤?!?/p>
什么概念?一家龍頭企業(yè)落地,就能“吞掉”今年佳縣全縣紅棗總產量的1/3。
佳縣紅棗提檔升級,期盼早日“龍?zhí)ь^”。
旱澇想保收 需解連環(huán)扣(記者手記)
豐產不豐收,屬“老調重彈”。但這曲子時時有彈的必要。
今年,由于經濟形勢和市場變化影響,企業(yè)和棗商沒錢收棗了。這是市場“蝴蝶效應”下泛起的一波小漣漪。這樣的漣漪經常有,明年,也許又會遭遇其他困難,消費者口味變化了?供求不平衡了?諸如此類。農戶還是“傷不起”。
還是那句話,“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絕非長遠之計。
辦法在哪?由表及里,還得在“種植、加工、市場”這產業(yè)三要素身上下功夫。
做好區(qū)域內種植產業(yè)規(guī)劃,產品增量更增質;深化原材料加工等產業(yè)鏈延伸,提升就地消化能力和產品附加值;產地與市場打破信息流瓶頸,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等各種渠道,搭平臺,塑品牌……
無論市場行情“旱澇”,農戶要想保收,根源還在于產業(yè)及時“解扣”、推動轉型升級。
這,也是農業(yè)產業(yè)能否現(xiàn)代化的體現(xiàn)。
(責任編輯 王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