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鴇、黑鸛、灰鶴、大天鵝、白琵鷺、黑鳶等中國珍稀瀕危鳥類和眾多的水禽,日前在陜西渭河濕地被發(fā)現。
專家表示,這標志著渭河濕地生態(tài)環(huán)境正逐步恢復并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說明該地區(qū)已重新成為瀕危鳥類和水禽的一個重要越冬棲息地。
今年1月上旬至2月底,陜西省林業(yè)廳組織省內動物和鳥類專家對渭河流域等地的鳥類進行了實地調查。
負責此次調查的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副所長王開鋒說,這次渭河濕地發(fā)現的鳥類有37種之多,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的大鴇有40多只、黑鸛近20只,二類保護的大天鵝13只、白琵鷺20多只,另有5300多只綠頭鴨、赤麻鴨、豆雁、蒼鷺等水禽。
全長818公里的渭河,流經甘肅、寧夏、陜西三省區(qū),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其中512公里的渭河陜西段,集聚了全省64%的人口和65%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據專家介紹,多年上游的水土流失,特別是中游不斷加劇的水污染,使得渭河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的10多年間已基本喪失了生態(tài)功能而“鳥跡罕至”。
2011年以來,陜西省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渭河綜合治理,同時出臺《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及鞏固提高行動方案》,建成生態(tài)濕地及水面景觀等15萬畝。
王開鋒說,渭河綜治的生態(tài)效應初顯,尤其是干流水質由過去的劣V類提高到現在的IV類和Ⅲ類,這為一些珍禽和鳥類的覓食和棲息創(chuàng)造了條件。
據了解,目前陜西渭河流域已淘汰關閉重污染、高排企業(yè)33家;45個縣級以上城市實現了城鎮(zhèn)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共建成運行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58座,日處理能力達到279.9萬噸。截至2015年底,陜西渭河綜合治理完成投資215億元。(記者 張伯達)
(責任編輯 師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