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子直通廠區(qū)內,水的深度不得而知,附近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4月4日下午6時許,記者接到市民王先生的反映,“銅川北市區(qū)梅苑小區(qū)門前的漆水河近段時間臭氣難聞,晚上鍛煉路經此地都無法接受,熏得人要命。”
接到報料后,4月6日下午4時許,記者來到川口二馬路與中興堤路交界的大橋時,橋底下彌漫著陣陣惡臭迎面飄來,讓人直想嘔吐。梅苑小區(qū)一位姓楊的居民給記者說“你聞聞這怪味,讓人咋能受得了?臭水是污水廠里排出來的,以前還能受得了,可最近就難聞很……”為探究竟,記者從銅川市污水處理廠門前下到河溝里,右手一個向外排水的池子里一股刺鼻的氣味就撲鼻而來。眼前池子翻滾的灰褐色污水正爭相往一大管子里鉆著,向外奔跑著。該池子直通廠區(qū)內,水的深度不得而知,附近沒有任何安全防護措施和警示牌。

雜草叢生的“母親河”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從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污水流到了銅川人的“母親河”。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走近水池,兩邊大便滿地,盡管記者戴著口罩,但池水泛出的臭味還是很沖。這時,路邊廢品收購站的一位師傅好心叫著記者“臭死了,快趕緊上來吧,小心把你熏倒了……”順著管道,記者看到污水排在了漆水河里,清清的河水與污水廠排出的灰褐色污水由北向南流淌,形成了“涇渭分明”。一位居住在老干所的楊女士,稱自己在川口上班,每天經過這里,這里的臭氣著實讓人避之不及。記者觀察,該路段通往光明巷,沿路住戶約有4000余戶,距離中機廠家屬院較近的木材公司大橋因年久需要維修,許多住戶只能繞道這里,污水廠門前就成了必經之路,可廠里排污的氣味讓他們很是糾結,有些人只有冒險從封閉的大橋上穿過,出現(xiàn)了很大的安全隱患。“幾十米的距離,只有走到這里才有臭味……”住在馬路對面宜園橋小區(qū)的老鐵路工人劉老爺子說。

橋下雜草叢生,污水橫流,里面有各式各樣的生活垃圾。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在雜草叢生的河道里,若不經意,你或許還不會看到這個排污水口。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沿著中興河堤路向北前行,一位姓劉的大嫂聽到我們聊污水處理廠直排臭水的事時,也湊過來說,“這味真大,不知這廠子是處理污水的還是制造污水的?從上面下來的水,雖然不干凈,可畢竟不是很臭,你看這廠子排出的污水,臭氣熏天……我們每天都要往走這里,沿路住著的住家戶真受罪……”

清清的河水與銅川市污水處理廠排出的灰褐色污水形成了“涇渭分明”。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站在梅苑小區(qū)的大橋上,記者遠遠就能看到橋下雜草叢生,污水橫流,里面有各式各樣的生活垃圾。由于當日天氣較熱,導致一些蚊蟲在臭水溝上亂飛,來往行人均捂著鼻子走過。

掩映在綠蔭下的污水處理廠。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直排的污水如脫韁的野馬。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4月17日晚上8時許,附近的一位鍛煉身體的中年男子告訴記者,由于該路段有個電信廣場,平時來鍛煉的人也比較多,他直言“臭味難忍”,他說,“創(chuàng)衛(wèi)不能搞形式,更不能雨過地皮濕,漆水河被譽為銅川人民的母親河,像這樣直排污水的現(xiàn)象該好好整治了。”

有些人只有冒險從封閉的大橋上穿過,出現(xiàn)了很大的安全隱患。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攝
采訪后記:
自去年該市順利創(chuàng)建完國家衛(wèi)生城市以來,銅川市又在謀劃創(chuàng)建國家健康城市了。政府對環(huán)境治理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市民也在感受著城市的變化,分享著創(chuàng)衛(wèi)帶來的成果。十余天的采訪中,記者看到,我們一些部門在創(chuàng)建國家衛(wèi)生城市后,只停留在表面上、駐足在成績上,忽視了城市的衛(wèi)生死角,監(jiān)管力度也沒有了,尤其是政府投資興建的創(chuàng)衛(wèi)項目污水處理也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有市民坦言,希望有關部門要保衛(wèi)好來之不易的創(chuàng)衛(wèi)成果,不能讓創(chuàng)衛(wèi)只成為官員的政績標牌,更不能成為面子工程。陜西日報記者 喜順
(責任編輯 任虎鵬 李軻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