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平石刻是中華石刻藝術一個重要支脈,已有1500多年歷史,在黃河流域影響深遠。世代石匠都有“拿手活”和“絕活”,傳承過程中往往“留有一手”,石刻工藝無文字記載,只知工藝的三大類形是線雕、浮雕和圓雕。
在2014年國務院關于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2014〕59號文件)中,富平石刻成功入選傳統(tǒng)美術類擴展項目。
三種工藝類形:線雕、浮雕和圓雕
富平石刻技藝是石雕的典型代表,其表現(xiàn)在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造像等專有技術上,具有精湛、逼真、傳神的特點,氣勢恢宏,世代稱奇。

富平石刻的發(fā)端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秦始皇時已具相當高的水平。漢末魏晉時期,又有了很大發(fā)展。隋唐時代,京城宮苑的建筑裝飾,文人騷客的書畫刻制,帝王將相的棺槨石碑碣,又刺激宮里石刻大興。元代中期,富平出了一位技藝高超的石匠名叫趙信,曾帶200多名石匠進京做活,留下大量作品。明清以來,宮里石刻走向民間,留下了大量的石碑樓、石屏風、石碑、拴馬樁、柱頂石、供桌、香爐、石羊、石馬等。到民國初年,更有不少石刻精品,在石刻界留下高名。
據(jù)富平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平介紹,富平縣作為陜西石刻保護和研究的重點縣市之一,富平南部有西魏文帝永陵、北魏孝文帝長陵、漢太上皇陵,北部有北周文帝成陵、秦大將王翦父子墓,而盛唐時期的五個皇帝陵墓,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簡陵等多處石刻遺跡,為研究石刻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史料。
按照石刻工藝的三種類形,線雕、浮雕和圓雕,確定加工工藝。線雕要先拋光料面,再將所雕作品拓于或直接寫、畫石面上,再初雕、細琢、拋光;浮雕則先對底坯制作,后將輪廓圖拓在底坯上初雕、去荒料、鏤空、細琢、拋光;圓雕是以方取圓,去掉荒料后初雕、細琢、拋光。
石刻選材:富平獨產(chǎn)墨玉成就美名

“宮里石刻工藝是富平石雕的典型代表。石刻工藝取決于石料的精密程度?!睋?jù)了解,富平石刻對石頭的選料和采料有嚴格要求,選石要以山勢和石的天然形態(tài)為基礎,挑其直紋、少瑕和質細的,用鐵鏨順紋鑿溝掏窩,再插入鐵鍥用力向外張,石塊即可順紋路取下。
“巨磧崔嵬百萬層,唐家中葉起諸陵。青嶺墨玉旋隨辟,篆籀光芒到處征?!鼻宄趺謇钜蚝V的這首《邑里絕句》將富平石刻“甲于天下”的成就表達得淋漓盡致。在文中所提到的“青嶺墨玉”則是指獨產(chǎn)于富平的青石。
青石產(chǎn)于富平北部的喬山山脈,經(jīng)琢磨拋光后色黑如墨,紋理細致,質堅而韌,又稱“墨玉”。古人更將其與鉆石、寶石、彩石并稱為“貴美石”,富平石刻美名遠播,與富平獨產(chǎn)的墨玉密不可分。
富平墨玉以其質地細膩堅韌、色澤烏黑發(fā)亮、叩擊聲清音脆、石層廣厚少瑕,且耐酸堿、耐寒熱、耐風化等特點而名聞名天下,成為帝王貴族陵墓前的碑碣石刻的首選石材。在歷代名碑中,如秦李斯《嶧山刻石》,東漢《曹全碑》,歐陽詢的《皇甫誕碑》、柳公權《玄秘搭》、乾陵《無字碑》等,均是富平墨玉刻制。
性易出現(xiàn)斷代
據(jù)悉,富平石刻的工藝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工藝純屬手工操作;歷代石刻名家都有自己的“拿手活”和“絕活”,傳承過程中也往往留一手;歷來的石匠學藝全憑悟性,在眼看、心記、手勤的過程中,圖精學藝、不露聲色,方能學到真本事,因而從古到今石刻工藝無文字記載;石刻工藝很早以前多為世家,隨著家族的興衰,多形成技藝斷代。

石刻工藝表現(xiàn)在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上,具有美觀、大方、結實的特點。如門墩、柱鼎、拴馬樁、槌布石、碾子、碌碡、石槽、臼窩等等,各有造型和圖案,一朝一代傳了下來。石刻工藝表現(xiàn)在陵墓、橋梁、牌樓、碑碣、造像等專有技藝上。
但隨著水泥、石灰、建筑等行業(yè)對石料的開發(fā)利用,對石刻用料形成了威脅,特別在石料的品位需求上,已經(jīng)使石刻工藝不能“求石”了。同時,石刻工藝中那種潛心領悟的工夫被“快”的經(jīng)濟效益所取代。傳統(tǒng)工藝逐漸失傳,造成石刻人才流失,尤其是現(xiàn)代機械化和現(xiàn)代化加工,逐漸淘汰了傳統(tǒng)的石刻工具,石刻贗品充斥市場。
“富平石刻和其他非遺項目一樣,面臨著發(fā)展傳承的困境,傳承人斷代、新工藝的挑戰(zhàn)以及現(xiàn)代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也是我們所要努力破解的難題。”李平說,在上世紀90年代,一幫老藝人帶領下,富平石刻技藝空前復興,目前,全縣石刻作坊、企業(yè)已達460余家,全縣有8000多人從事著石刻行業(yè)。但富平石刻傳承人還是出現(xiàn)了斷代現(xiàn)象。
針對富平石刻的狀況,富平縣政府成立了搶救保護領導小組,宮里鎮(zhèn)政府成立了“石刻藝人協(xié)會”和“石刻藝術學會”,并組建了石刻技藝培訓班。同時,加強了對石刻生產(chǎn)和產(chǎn)品的管理、研究和開發(fā),建立了良好的市場秩序。并對礦山采石的管理,制止了資源浪費。
當前,富平縣采取各種措施保護石刻的歷史寶典及石刻文物;石刻的傳統(tǒng)工藝及民間的石刻工藝活動;石刻工藝的傳統(tǒng)工具及其加工;石刻原材料資源的保護、挖掘和管理;解決石刻老藝人面臨的生活困難。
(責任編輯 師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