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吳起是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點 毛主席曾經(jīng)在陜北農(nóng)民家里吃了一頓剁蕎面

吳起“切尾巴”戰(zhàn)役遺址
1935年10月,紅軍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吳起鎮(zhèn),當時部隊人困馬乏,傷病員較多。面對尾隨而來的追兵,毛澤東指示要打退追敵,不要把敵人帶進根據(jù)地,一定要切斷長征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當時,毛主席就在勝利山上的一棵杜梨樹下指揮了這次有名的“切尾巴”戰(zhàn)役,為中央紅軍長征畫上圓滿的句號。
新華社西安9月17日電(記者付瑞霞、陳晨)陜西吳起是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因為一頓剁蕎面,這里的百姓記住了“紅軍”這支特別的隊伍。
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腹地的吳起曾飽嘗戰(zhàn)亂之苦。此地遠離中原,因戰(zhàn)國初期大將吳起在此屯兵而得名;民國時期,這里的百姓又忍受著國民黨保安團和土匪的輪番滋擾。
1935年10月18日下午,聽說一群“扛槍的”即將到來,吳起的張灣子村村民像往常一樣趕緊通知四鄰,奔走避難。村民張廷杰的妻子侯孝俊正在坐月子,行動不便。等張廷杰收拾妥當,帶著一家大小走出院門,剛好和行軍至此的十幾個“扛槍的”遇個正著。這段有驚無險的經(jīng)歷,成為張廷杰后來津津樂道的故事。
“走在最前面的人問我父親這是要去哪,能不能在我家住一宿。我父親心里害怕,只能說‘能么’,就把他們往家里引,騰出孔窯洞讓他們住?!保罚皻q的張瑞生從記事起就聽父親張廷杰反復(fù)講述這段往事。
對于張廷杰這樣的普通農(nóng)民來說,所有“扛槍的”都不好惹。國民黨保安團和土匪只要到村里來,都是隨意宰羊殺雞,劫銀搶糧。而這支第一次遇見的隊伍,讓張廷杰覺得有些不一樣。
“有人跟我父親說,他們的首長身體很虛弱,家里面有沒有東西,能給首長做點兒熱乎飯。”張瑞生說,父親覺得這些人對老百姓很客氣,和其他隊伍不一樣,心里的石頭就慢慢放下了。
張廷杰讓妻子侯孝俊做了一頓當?shù)氐亩缡w面。
“這位首長吃了熱騰騰的面,還跟我父親說‘一年嘍!路上還沒吃過這么香的飯,陜北真是個好地方喲!’”張瑞生說,當晚這支部隊在自家窯洞住了一宿,他的父親因為響個不停的電臺聲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這支部隊就和張廷杰告別,首長還送給他一個“稀罕物”——保暖瓶。
直到很久之后,張廷杰才輾轉(zhuǎn)得知那天在他家借宿的是中央紅軍,那位和藹可親的首長叫毛澤東。
(責任編輯 王順利)